纽约时报:中国欲将南海“芬兰化”
    2014年05月04日 08:29

参考消息网5月2日报道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4月17日刊登题为《巨变》一文,作者是伊恩·莫里斯艾普尔。文章称,这是美国战略预测公司首席地缘政治分析家罗伯特·卡普兰一系列富有洞察力的著作中的最新一部,这部名为《亚洲大熔炉:南海问题和太平洋安定局面的终结》的新作试图解释地理如何决定命运,以及人们应该为此做些什么。它是薄薄的一册书,但是有一个强有力的论点。它的观点清晰,具有很好的判断力。

文章称,卡普兰从一些基本的经济学开始:在全世界每年商船队总吨位中,超过一半通过南海。卡普兰说,这种贸易将这条水路变成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卡普兰在其著作的核心,提出了一个惊人的比喻,旨在解释这在21世纪将意味着什么。他说:“中国对南海的立场类似于19世纪和20世纪美国对加勒比海地区的立场。”

卡普兰的比喻既简单,又有说服力。在1898年至1914年之间,美国击败了西班牙,挖掘了巴拿马运河。这使得美国人连接并主宰了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贸易,改变了地理的意义。卡普兰表示,南海现在连接着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贸易,因此,“如果中国永远取代美国海军成为南海的主导力量,甚至只是与美国平起平坐,都将给中国带来地缘战略可能性,就像是美国通过支配加勒比海地区而实现的那样。”有鉴于此,南海“将成为世界上最有争议的水域”。

文章称,纵观全书,卡普兰把历史与游记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轻松风趣地解读了地缘政治问题。卡普兰得出结论认为,北京不太可能很快就冒着与华盛顿军事摊牌的风险。相反,他用历史类比告诉人们,中国将会把南海“芬兰化”(冷战时期,芬兰因忌惮苏联的威胁,在政治、外交上采取亲苏的中立国模式,换取表面上的独立和领土完整)。而今,在同样的压力之下,东南亚各国政府“将保持名义上的独立,但最终将遵守北京设定的外交政策规则”。由于“芬兰化”与美国在1898年将西班牙赶出加勒比海地区的方式大不相同,其结果也不同。但是卡普兰的结论是,“冷战期间和之后美国占据的支配地位很有可能会一去不复返。一个更焦虑、更复杂的世界在等着我们”。

文章称,卡普兰在书中重点提到的人物是诸如新加坡的李光耀(“头和肩膀高于20世纪大多数领导人”)和中国的邓小平(“20世纪最伟大的人之一”)等强硬且务实的人物。这两人都十分务实,定期会采取灵活的政策,摒弃以前被视为牢不可破的信仰。他写道,“如果把南海问题留给专家和该地区的精英阶层,比起让大批人口参与民主进程,各种各样的争端更有可能得到解决”。

不过,文章认为,将会达成的解决方案可能不会是南海周边大多数人想要的解决方案。在其旅行过程中,卡普兰发现李光耀和邓小平的精神更为明显了。一个又一个现实主义者告诉他,他们不希望被“芬兰化”或者用中国的拥抱取代美国的怀抱;但现实告诉人们,推动历史的是必需品而不是欲望。“到了最后,”一个新加坡人说,“全是关于军队和海军存在的谈话——而不是充满激情和善意的谈话。”自2011年以来,美国一直在热情洋溢地谈论着重返亚洲,但是越南官员用一句谚语作出了回应:“远水解不了近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