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两岸合作南海形势年度评估报告首提11项政策建议 中新社海口10月23日电(记者 关向东)由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研究员和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刘复国研究员担任主编、10多位两岸南海问题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合作完成的《2011年南海地区形势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23日在台北出版发行。 中国南海研究院吴士存院长当天在海口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与上年度两岸合作出版的《报告》相比,今年首次提出了一份《关于两岸南海合作的政策建议(十一)》,“总结年度性两岸学者专家共同的意见,提供两岸政府决策上的参酌。如建议将两岸南海合作纳入两会协商框架下等,条条具可操作性。” 建议内容主要包括: ——两岸在南海联合进行能源探勘与开发。建议针对南海油气探勘与开发,两岸石油公司可由传统合作的东沙岛北部海域,逐渐转向其西部和南沙群岛的海域。积极推动两岸合作探勘。
——透过整理历史档案,尽速推动联合进行南海问题的历史法理研究。 ——联合规划保护海域生态环境策略。基于共同开发的理念,由两岸进行合作带头推动区域性保护海域生态环境措施,联合进行保护海域环境的具体规划与作为,以巩固两岸共同坚持的U形线范围。 ——两岸联合推行区域性养护海洋资源措施。建议在南沙群岛一带和西沙群岛一带执行渔业资源和其他海洋资源保育措施,由双方政府公布具体养护措施与作为,呼吁其他声索国同意并加入。 ——考虑台湾参与南海事务发展与进行争端解决谈判协商的角色。推进两岸南海合作,将直接触及两岸政治关系的内涵,两岸政府均必须要正视南海外在形势对传统主权权利主张所形成的威胁,共创两岸在南海合作维护权益的共同利益。 ——加强两岸学界在南海科考、资源调查等领域的合作。大陆最先进的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已经下水作业,重点研究工作是进行东海和南海,尤其是南海深水区域的科学考查研究。两岸科学家可加强合作,利用这一先进的科考船舶平台,邀请台湾科研人员上船工作,开展深层次的科研合作,进行南海深水区资源调查、海洋环流、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提升两岸在海洋综合研究领域的科研实力。 ——进行两岸南海作业渔民救助合作。大陆进驻的南沙美济礁地理位置位于南沙南部,其渔业设施可为远航南沙捕鱼作业的台湾渔民提供方便。此外,两岸还可考虑在太平岛、西沙群岛、东沙岛设立渔民救助机制,利用这些岛屿在地理上分布较为均匀的优势,为两岸渔民提供及时、方便的救助。 ——加强两岸学界在南海生态环保、生物多样性调查以及南海水下考古等领域的合作,通过环境保护宣示主权和维护海洋权益。为了加强两岸环境监测、生态科考、水下考古、生态旅游等领域的合作,结合豪华游轮、一程多站,可考虑将三亚、高雄、东沙岛、永兴岛纳入行程。 ——推进南海油气开发勘探与合作。力争在南海北部联合开发区域获得突破,同时应继续扩大合作领域和范围。台湾“中油”在南沙太平岛附近海域申请了矿区,总面积13.8万平方公里。近期,中海油已在南海中南部海域公布了9个对外招标区块,总面积16万多平方公里。两岸可适时将南海油气开发合作拓展到南海中南部海域,特别是南沙海域。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实现两岸的共同经济利益。 ——构建台湾海峡和南海东北区域海上溢油事故快速应急反应与合作机制。可考虑借鉴北海或者墨西哥湾海上溢油监测和通报机制,建立健全这一区域海上溢油快速应急反应机制,共同维护航道的畅通与生态环境安全。 ——探讨构建两岸南海事务性工作的沟通联络机制。一是可以建立“两岸南海事务性合作”机制,开展海上执法,打击海盗、处理渔业纠纷等。二是大陆渔政、海监部门与台湾“海巡署”可探讨开展联合巡逻。三是充分发挥海峡两岸在南海所占岛礁地理位置的优势,联手在美济礁、太平岛、东沙岛建立南海航道监测机制,实现资讯共用,互联互通,共同维护南海航道安全。四是加强两岸在南海海上联合搜救方面的合作,统合两岸在南海水域的航船安全资讯,将两岸24小时海难通联扩展至南海海域,发挥互相支援救难的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