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实现国家推进“陆海统筹”的“先行区”、海南引领“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三亚培育“新兴产业”的“聚集地”、三亚突出“低碳标准”的“示范地”和三亚展示“历史记忆”的“文化名城”五大目标。 11月2日上午,三亚市规划委员会通过了《三亚市崖州湾总体发展规划》(简称为《规划》),根据《规划》,崖州湾将实现国家推进“陆海统筹”的“先行区”、海南引领“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三亚培育“新兴产业”的“聚集地”、三亚突出“低碳标准”的“示范地”和三亚展示“历史记忆”的“文化名城”五大目标,最终建设成为立足南海、面向世界的“中国南海新区”。 培育新兴产业,扩大旅游优势,升级农业发展 根据《规划》,崖州湾产业发展将“体现国家海洋产业发展战略,培育新兴产业,扩大旅游优势,升级农业发展”作为重点发展方向。 ——发展由“海洋矿物资源管理、海洋资源交易管理、海洋生物资源管理、海洋可再生能源管理”构成的海洋资源管理业;由“深海油气综合利用新技术研发、海洋生物技术研发、海洋可再生能源研发、海洋信息汇集与观测、深海资源勘探、海洋大学教育与孵化”构成的海洋科技研发业;由“海上后勤补给、海上交通管理、海上安全保障、海洋信息发布、海上资源仓储输送”构成的海上配套服务业。 ——建立“研发交流、融资推广、孵化生产”一体的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孵化新兴科技、环境科学、创意文化、生命科学、游艇装配五类高附加值、无污染的产业类型。同时配套以“研发交流支撑”和“融资推广支撑”,营造具有三亚独特优势的新兴产业发展环境。 ——发展由“游艇、邮轮、帆船、水上飞机”构成的海洋旅游产业;由“大型娱乐、高尔夫、酒店、免税商业、养生产业”构成的主题旅游产业;由“专属酒店、会议论坛、教育培训”构成的商业旅游产业;由“古镇旅游、民俗旅游、农业观光”构成的民俗旅游产业。 ——培育“垂直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农业集群”。建立适合原料型农产品加工、生产、销售的“企业+农协+农户(农场)”的运行模式,适合鲜活农产品加工、生产、销售的“批发市场+农协+农户(农场)”的运行模式,做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同时,给予科研支持和服务支持,给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形成“海——城——湾——腹地一体化”的空间布局 据了解,一直以来崖州湾是“三亚联动南海、支撑南海”的特殊海洋;是“资源影响力和丰富度极高”的特殊海湾;是“代表三亚历史”的特殊古城;是“生态价值、旅游价值、科技价值”兼备的特殊腹地。因此《规划》提出崖州湾采取“海——城——湾——腹地一体化”的“陆海统筹”新模式。注重“三城双带”的城镇结构,“通海三脉”的低碳格局和“陆海一体”的交通支撑之间的统筹与融合。 “三城”即承担产业集群发展的创意新城,承担本地公共服务和综合功能的崖州古城和梅山老城;“双带”即由梅山海洋产业综合片区、海上海洋研究片区、盐灶主题旅游片区、保港海洋旅游片区、南山国际旅游片区共同构成的滨海特色功能带;由南滨农场和腹地乡村构成的腹地乡村发展带。 “通海三脉”即以“宁远河通海生态带”“梅山向北延伸的通海生态带”和“南山向北延伸的通海生态带”为框架,串联“滨海林带”和“组团绿道”共同构成的城市生态可持续与碳平衡的低碳系统格局。 “陆海一体”即由“三横、八纵、三环、四港、三站”共同构成的陆海空一体化的交通体系。“三横”指串联多个城市组团的三条横向干道,组织区域交通;“八纵”指联系滨海和腹地的八条纵向干道,直达腹地乡村和滨海一线;“三环”指匹配组团的三条半环式的组团干道,起到转换组团内外交通联系的交通功能;“四港”指服务海上货运的南海物流货运港,服务邮轮、游艇和水上飞机的南海旅游综合港,停靠海上服务船只的南海管理服务港,以及未来的三亚海上机场选址;“三站”指崖城货运站、崖城高铁站和梅山高铁站。 根据《规划》,崖州湾将统筹陆海资源,依托海洋环境、滨海沙滩、历史文化、热带农业等资源优势,重点规划创意新城、保港海洋旅游片区、梅山海洋产业片区、盐灶旅游片区、历史文化名城、农业硅谷热带农业综合片区、南山国际文化旅游片区及腹地旅游八大功能区,使崖州湾打造成中国南海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