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晚,技术人员对“蛟龙”号故障进行了紧张排查和检修,“蛟龙”号声学定位系统恢复正常。为抓紧利用作业海区良好海况,今天“蛟龙”号首次在南海蛟龙海山区下潜,长基线定位系统表现良好。 上午9时,“蛟龙”开始下潜,17时起吊出水。此次下潜最大深度达3906米,下潜人员为叶聪、杨波、刘开周。 此次下潜主要目的是对“蛟龙”号长基线定位系统功能进行测试,验证潜水器在4000米级深度下的技术状态,视工作情况进行地质取样作业。 下潜过程中,“蛟龙”号开展了海底定向定高定速巡航、地质取样等水下作业,取得一份沉积物插管样品,航行过程中长基线和超短基线均正确跟踪了潜水器的航行,绘制出了航行轨迹,初步达到了南海定位系统试验的目标,为随后蛟龙海山区科学下潜和下阶段两个航段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今天按照预定计划,我们检查了大深度下的潜器状态。”叶聪说,“每下潜1000米就打开设备测试,表现还是不错的。”他介绍说,“蛟龙”在海底跑了一个长900米、宽300米的矩形。在长基线定位系统的引导下,“蛟龙”大部分时间用自动控制模式,并且基本上回到了原点。之后,“蛟龙”靠近海山,但半小时也没发现地形变化,于是进行沉积物取样后,就抛载上浮了。 声学团队负责人朱敏表示,长基线定位系统的表现比较令人满意,显示出较高的精度,潜水器在海底的定位误差范围不超过一个笔记本的大小。定位系统也完整地描绘出了“蛟龙”航行的全路线。之后的下潜可以用长基线系统来引导监视器。长基线定位系统使用相距较远的几个信标来定位,其精度高于“蛟龙”之前一直使用的超短基线定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