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人大法学院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创新课程教学改革新方法、新思路,人大法学院在2012级新生开设了本科新生研讨课。2012级新生研讨课,师资阵容强大,课程形式多样,注重师生互动、强调情景教学,以引导新生构建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科学的大学生活为目标,达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2012级本科同学们充分肯定了新生研讨课在促进自身角色转变、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增进专业认同、开阔学术视野、培养学术兴趣、密切师生关系等方面的作用,表示在新生研讨课中收获良多。 人大法学院高度重视新生研讨课对于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聘任了9名教师担任新生研讨课的授课教师,他们多是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标兵”、“教学优秀奖”获得者,热心本科人才培养,教学经验丰富。新生研讨课的授课教师有别于导师制和班主任、辅导员工作体系。新生研讨课教师着眼于为学生释疑解惑,重点引导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深入认识和价值观培养,介绍了如何多维度思考问题,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消解了大学生活初期的迷茫和困惑。新生研讨课采用小班教学方式,一般按照15-20人编成一个教学班。小班研讨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与研讨课老师能够平等、自由地交流,全员参与,畅所欲言,有效沟通,教学效果突出,颇受学生喜爱。 新生研讨课的授课老师表示,通过与学生在课堂内外的推心置腹的互动交流,也从中得到不少领悟和思想的升华。李元起老师谈到,许多新生来自外地、农村,对如何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生活、学习有些迷茫,远离家乡和父母也使其易产生孤独感、失落感,因此作为研讨课的导师,有责任引导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城市生活和校园生活。张翔老师提到,除了课堂上的精心授课外,他还通过邮件或面谈的方式与学生探讨学习和人生的问题,很多学生激动的表示从老师身上得到了很多启迪和感动,这也让授课老师深受鼓舞,同时感到这项课程意义重大。田宏杰老师说,“我觉得能够在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中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本身就是很宝贵的人生财富”。 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证明,新生研讨课在创新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拓展培养人才的渠道等方面有积极意义。 新生研讨课上通过导师引领、同学的交流和各种活动,消解了大学生活初期的迷茫和困惑,及早的帮同学们调整进入“大学状态”,为四年的学习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拥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跨文化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高中生向大学生的心理过渡与调适;帮助学生培养贯通人生、学问、专业与社会之间的经络。 新生研讨课引领新生步入法学殿堂。贺瑞和姚坤梁同学认为,在新生研讨课上,围绕“大学是什么,法学是什么,读书为了什么” 开展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和探究,启发同学们对法学的兴趣和看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通过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讨论等教学方法的使用开启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反思与追问的科学精神,加深了对专业背景的理解。 新生研讨课帮助新生构建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新生研讨课上老师与同学交流探讨了法律与道德、法律与人情的关系,旨在帮助同学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韩璐和王艺璇同学表示,从姚欢庆副教授的课上,学到了“诚信不亏”、公平正义等重要人生价值观。姚老师还邀请了人大法学院的优秀毕业生、西藏信托总经理查松与同学们讲述校外经历和法律人要有的素质,让大家对法律人在进入社会后面临的问题挑战有了真实的认识。 新生研讨课成为师生联系的纽带。新生研讨课由师德高尚、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和教学标兵担任主讲教师,老师的人格魅力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树立了榜样作用。研讨课结束后,不少老师与学生建立起长期联系。研讨课上,一位学生讲述自己入学后的茫然无措,内心空虚,通过老师积极疏导和其他同学热心帮助,逐渐走出了迷茫感,积极投入到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去。 新生研讨课把新生带进了社会大课堂。新生研讨课教学形式灵活,课堂研讨与实践活动结合,有的导师带学生到人民法院旁听庭审,学生们还可以与审判法官深入交流,这使得学生对法律的社会价值有更加形象的认知,也能更直观的感受法律的魅力。如郭禾教授带学生们到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旁听庭审,同学们认可度很高。 人大法学院为深入了解课程开设情况,倾听学生意见,2012年12月26日,法学院副院长王轶教授、院长助理徐阳光副教授、本科教务主管曹文华老师专门与新生研讨课各班学生代表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了上述同学们的学习感悟和建议,并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同时,人大法学院通过教师提交的课堂讲义和教学总结,全面地了解课程开设的效果和不足之处,为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不断完善新生研讨课做好基础工作,努力让全体新生从这门课程中受益。 实践证明,新生研讨课作为一项新的教学改革举措,符合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受到同学的欢迎。今后,人大法学院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椐法学院特点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现新生研讨课的有效性和常规性。(文/肖晶)
//www.hainanu.edu.cn